在門窗安裝、墻面防水、幕墻施工等場景中,密封膠膠縫起鼓是常見問題 —— 原本平整的膠縫突然鼓起氣泡,不僅影響外觀,還會破壞密封性,雨水、灰塵容易滲入,縮短使用壽命。不少人疑惑:膠縫為什么會起鼓?其實多與施工操作、材料選擇、環境因素有關,提前避開這些坑,就能有效預防。
先說說膠縫起鼓的核心原因,主要集中在三個環節。一是施工前基材處理不到位:密封膠粘接需要干凈、干燥的基材表面,若縫隙里殘留灰塵、油污、水分,膠體與基材無法緊密貼合,固化過程中殘留的空氣或水汽受熱膨脹,就會頂起膠縫形成鼓包。比如家裝門窗密封時,若未清理窗框與墻體間的浮灰,甚至留有積水,打膠后不出一周就可能出現鼓包。二是打膠操作不規范:打膠時若膠槍移動速度過快,或膠體擠出不均勻,容易在膠縫內部裹入空氣;還有些人圖省事,膠縫未填滿就收工,預留的空隙會隨著溫度變化產生氣壓差,導致膠縫鼓起。三是固化環境不適宜:單組份密封膠依賴空氣中的濕氣固化,若環境溫度過高(超過 40℃),膠體表面快速固化,內部水分無法及時揮發,就會形成內壓導致起鼓;若固化時遇強風直吹,膠縫表面結殼過快,同樣會鎖住內部空氣。此外,選用劣質密封膠也可能引發問題 —— 劣質膠中可能含有過多揮發性雜質,固化時雜質揮發會在膠縫內形成氣泡。
針對這些原因,預防措施需精準落地,關鍵在 “細節把控”。首先,施工前務必做好基材處理:用毛刷或吸塵器清理縫隙內的灰塵、碎屑,再用抹布蘸酒精擦拭表面油污,若縫隙內有水,需用吹風機吹干(溫度調至中溫,避免高溫損傷基材),確保基材干燥無雜質后再打膠。其次,規范打膠操作:打膠時保持膠槍勻速移動,讓膠體緩慢填滿縫隙,避免裹入空氣;對于較寬的縫隙(超過 5mm),可分兩次打膠,第一次打至縫隙一半深度,待膠體初步固化(約 2-4 小時)后,再打第二次填滿,減少空隙留存;打膠后用刮板沿膠縫方向平順刮壓,擠出多余膠體的同時排出內部空氣。最后,控制固化環境:單組份密封膠固化時,環境溫度宜保持在 5-35℃,濕度 40%-70%,避免在烈日暴曬或強風環境下施工;若戶外施工遇高溫,可在膠縫表面覆蓋濕布(避免直接接觸膠體),減緩表面固化速度,讓內部水汽充分揮發。此外,選對密封膠也很重要 —— 根據施工場景選擇適配的類型(如戶外用耐候膠、水下用防水膠),優先選正規品牌產品,避免劣質膠帶來的隱患。
總之,密封膠膠縫起鼓并非無法避免,只要做好基材處理、規范操作、控制固化環境,就能讓膠縫平整牢固,長久發揮密封作用。